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性别、年龄为 20 至 50 岁、透壁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肿瘤、病毒和细菌感染、尿毒症、透析治疗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胸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生于 85% 以上的病例。[1] 疼痛为尖锐性、穿刺性、胸膜炎性或酸痛,且可能与心肌缺血或梗死疼痛相似,尤其是为钝痛或压榨样疼痛时。 斜方肌嵴疼痛对心包痛的特异性更高。 几乎所有患者均报告坐起或身体前倾时疼痛缓解。 疼痛一般为持续性,与劳累无关,且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无效。[5][7]

心包摩擦音

出现在<33% 的病例中。[1] 心包摩擦音常高调,吱吱作响。 患者身体前倾时,在呼气末在左胸骨缘最易闻及。[4]

其他诊断因素

发热

提示感染性病因,尤其是为高热或峰形热时。[5][7]

肌痛

任何病因的急性心包炎均可能存在前驱症状肌痛和不适,尤其是在青年人中。

右心衰竭体征

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疲劳、足踝水肿以及重症病例可有腹水。

对于有心包疾病或有促发心包炎的心包损伤病史且患有不明原因的右心衰竭的患者,即使心包损伤发生在临床表现前数年,也应怀疑缩窄性心包炎。[23]

危险因素

男性

急性心包炎在男性中更常见,尤其是病毒性心包炎,其男女比例为3:1。[7]

20 - 50 岁

此疾病在年龄为20-50岁成人中更常见。[7]

透壁性心肌梗死

存在两种形式的心肌梗死后心包炎:“早期”(心外膜心包炎)和“迟发性”(Dressler综合征)。[13][14] 早期形式是心外膜心肌梗死边缘局部炎症伴直接渗出导致的,出现在5%-20%的透壁性心肌梗死中,但临床上常常未认识到。迟发型出现在心肌梗死后1周至几个月,且不需要透壁性梗死。其发生率为0.5%-5%(接受溶栓药治疗的患者中为<0.5%)。由于溶栓药和心肌血运重建术的使用,透壁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发生率已下降。

心脏手术

据报道,达20%的病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4周出现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可出现在术后几天至几个月。 与梗死后综合征相比,抗心脏抗体反应(抗肌膜和抗肌纤维抗体反应)更大,且抗原释放量更高。[1][5]

肿瘤

心包炎一般是局部肿瘤侵袭、淋巴扩散或恶性肿瘤血源性扩散导致的。 原发性恶性肿瘤性心包疾病较为罕见。[2][5]

病毒和细菌感染

病毒性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包感染。[1][5] 炎症是直接病毒攻击和/或免疫反应(抗病毒或抗心脏反应)所致。

细菌性心包炎是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化脓性心包炎,发生于5%的病例。 心包感染可能通过血源性扩散或从相邻器官(尤其是肺和/或胸膜腔)直接扩散而来。

在发达国家,4% 的急性心包炎病例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15]

尿毒症或接受透析

存在两种形式:尿毒症性心包炎和透析相关心包炎。据报道,6%-10% 的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患者在透析开始前或开始后不久出现尿毒症性心包炎。心包炎的发生率随着氮质血症(血尿素氮>21.4mmol/L [>60 mg/dL])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

据报道,接受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高达13%发生透析相关性心包炎。 腹膜透析不足的患者偶尔出现透析相关心包炎。 大多数患者在1-2周内对强化透析产生反应。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心包炎常常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狼疮等疾病相关,但临床上可能不明显。[1]

心包损伤

发生在事件后几周至几个月。

纵膈放疗

放疗相关急性渗出性心包炎较为罕见。 迟发性急性心包炎更常见,发生在放疗后几周, 一般表现为无症状的心包渗出液或有症状的心包炎。 迟发性慢性心包炎可能出现在放疗后几周至几年,并且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1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