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登革热病例定义(下文)在其复杂性和适用性方面有局限性。 因而制定了新的 WHO 分类,将登革热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不伴警示体征、登革热伴警示体征和重度登革热。 虽然 WHO 仍然支持两种病例定义,但由于易于使用,目前倾向使用 2009 年版病例定义。 一项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分类便于登革热病例管理和监测,在及时识别疾病方面,比 1997 年病例定义更灵敏。[3]
登革热不伴警示体征:
发热及以下两项:
恶心/呕吐
皮疹
疼痛
白细胞减少症
束臂试验阳性。
登革热伴警示体征:
登革热(根据上文定义)伴有下列表现之一:
腹部疼痛或压痛
持续呕吐
临床积液(例如腹水、胸膜腔积液)
黏膜出血
嗜睡/躁动
肝脏增大>2cm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增加伴有血小板计数快速降低。
若出现警示体征,则需要严格观察和医疗干预。
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伴有以下至少一种表现:
严重血浆渗漏导致休克(登革热休克综合征)或积液伴有呼吸窘迫
严重出血(根据临床医生评估)
严重器官受累(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为 1000 或更高、意识损害、器官衰竭)。
传统分类分为登革热、出血性登革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 (DF):
依据存在发热和下列表现中的两种或更多(但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定义)来确定:
眼球后疼痛或眼部疼痛
头痛
皮疹
肌痛
关节痛
白细胞减少症
出血表现(例如:束臂试验阳性、瘀点、紫癜/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呕吐物/尿液/大便中带血、阴道出血)。
出血性登革热 (DHF):
发热持续 2-7 天
出血表现证据或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症
血浆渗漏证据,表现为血浓缩、胸膜腔积液或腹水。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DSS):
符合 DHF 的所有标准加上循环衰竭,表现为:
脉搏快速、微弱,脉压窄,或
具有年龄特异性的低血压、皮肤湿冷和躁动。
进展迅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即<10 万个细胞/mm³ [<100×10⁹/L])
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比率改变
红细胞压积增高(即从基线增加20%是血浆渗漏的客观证据)
低白蛋白血症(即血清白蛋白<为35g/L[为3.5g/dL]提示血浆渗漏)
肝功能检测指标升高(即 AST:ALT>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