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1999年,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在美国被列为法定传染病,但在许多其他国家没有规定需要进行报告。CDC: Q fever

没有持续性局灶性感染危险因素的急性 Q 热患者应当在 3 和 6 个月时进行血清学监测。如果没有持续性局灶性感染的临床指征并且 I 相 IgG<1:800,应当在 6 个月时停止临床和血清学监测。

TTE:经胸超声心动图;IgG aCL:IgG 抗心磷脂抗体;18 F FDG-PET/CT: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TTE:经胸超声心动图;IgG aCL:IgG 抗心磷脂抗体;18 F FDG-PET/CT: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Eldin C,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2016;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接受治疗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Q 热)患者监测建议如下:

急性感染:

  • 建议在基线期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是否存在赘生物或心脏瓣膜病。

  • 在 3 和 6 个月时应当重复血清学检查。

  • 如果血清学检查显示持续 I 相 IgG≥1:800 和/或有临床进展不良的征象,必须进行 PET/CT 扫描以及 PCR 血清检测。[2]

持续性局灶性感染:

  • 患者接受抗微生物治疗时以及在抗生素停药后前 6 个月,必须结合临床随访每月进行血清学和药物浓度监测(即:将多西环素浓度维持在 5-10 mg/L,将羟氯喹维持在 0.8-1.2 mg/L),此后每 6 个月一次,连续 5 年。实际上,Q 热心内膜炎治疗后长达 5 年,仍报告过复发。[74]

  • 临床结局良好的患者,经过完整的 18 至 24 个月治疗(在心血管相关性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患者中),并且血清学结果良好(即:在第 1 年时,I 相 IgG 稀释滴度降低一半并且不存在 II 相 IgM 抗体),可以认为治愈。[74]I 相 IgG≤1:800 不再作为治愈标准。[7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