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原因,顾名思义,是钩端螺旋体属的螺旋体。该属采用两大分类系统。传统系统以表现型特征为基础,将该属分为 2 个主要种类:问号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该种类血清组内各血清型的特异性由脂多糖 (LPS) O-抗原决定。200 个以上问号钩端螺旋体菌株的血清型被认为会致病,而已发现 60 个双曲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被认为是腐生菌。[7]第二个分类系统基于 DNA-DNA 杂交,已在钩端螺旋体属中发现 20 个不同的种类。[9][34]人类常见病原种类包括犬钩端螺旋体牛钩端螺旋体七天热钩端螺旋体秋季钩端螺旋体以及韦氏钩端螺旋体[7]根据 WHO,最常见的血清组为出血性黄疸型、波蒙纳型、丹麦回归热型、澳洲型、秋季型以及感冒伤寒型。[6]

病理生理学

与受感染动物尿液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可引发感染。其他接触源包括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体液,或者分娩组织。钩端螺旋体在自然界经由宿主动物的慢性肾感染传播感染。啮齿动物与小型兽类是最常见的宿主,但接触牛、猪及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能会感染。这些动物一旦受感染,它们就会在其生命的剩余时间里在尿液中排泄或流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黏膜、呼吸道飞沫的吸入以及接触涝水的完好皮肤和结膜侵入人体。潜伏期一般为 7-14 天,但范围为 2-30 天。钩端螺旋体的传播很可能是病原体运动的结果。毒力因子尚不清楚;但推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会释放溶血素、鞘磷脂酶和磷脂酶。其他潜在毒力因子包括产生毒素、免疫机制和表面蛋白。一个了解比较清楚的主要表面脂蛋白是 LipL32,其存在于致病菌株中。[35]LipL32 是免疫反应的靶标,涉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管间质肾炎的发生。[1][2]TLR2(Toll 样受体 2)在钩端螺旋体蛋白质和脂多糖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36]疾病分 2 期表现:以高热、不适、头痛、肌痛和腹痛为特征的急性期/初始(或败血症)期,持续 5-7 天,然后是与抗体产生和尿液中病原体的排泄相关的免疫期。在免疫期,患者有严重的全身表现,例如肾衰竭、肝衰竭以及肺出血,这些表现可以致命。

分类

WHO:人类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6]

根据 WHO,钩端螺旋体病的分类如下:

  • 轻度流感样疾病

  • Weil 综合征的特点是黄疸、肾衰竭、出血以及伴有心律失常的心肌炎

  • 脑膜炎/脑膜脑炎

  • 伴有呼吸衰竭的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感染相关的综合征

与钩端螺旋体感染相关的各种综合征如下:

  • 轻度流感样疾病

  • 伴有黄疸、肾衰竭和脾肿大的发热性疾病,更多的被称为 Weil 病

  • 脑膜炎/脑膜脑炎

  • 伴有呼吸衰竭的肺出血

  • 伴有肺出血的黄疸

  • 伴有血尿的黄疸

  • 无菌性脑膜炎

  • 伴有心律失常的发热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中的出血并不总是肺出血;也可能会出现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 (CNS) 出血。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