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黄热病的危险因素为最近去流行区(中美和南美洲、加勒比地区、非洲)旅行过、未免疫接种、蚊虫叮咬(患者通常回忆起曾被伊蚊叮咬过)以及在雨季和旱季早期旅行。

发热

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 大部分症状性感染者出现骤起发热,平均体温为 39°C (102°F),持续 2~6 日。[2]

全身性症状

感染初期,会突发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平均体温为 39°C [102°F])、头痛、肌痛、头晕和乏力等,可持续 2 ~6 日。[2]

结膜充血

这是感染期的特征性症状。

相对缓脉(法盖氏征)

感染期间,尽管体温很高,缺乏特征性的心动过速,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有这种表现。

双相性疾病

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感染期)并伴有急起发热,持续 2 ~ 6 日后,15% ~ 25% 患者在间隔 24 ~ 48 小时的退热(缓解期)后,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形式(中毒期),并伴有发热、黄疸、腹痛、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素质。[2]

黄疸

可能在中毒期出现。

出血素质

15% ~ 25% 的患者会发展为轻度至潜在致死性的出血热,并伴有出血点、瘀斑或来自齿龈、鼻腔、粘膜或放血部位的明显出血。[2]

肾功能衰竭症状

在中毒期间,常见有肾功能衰竭,常伴有蛋白尿和/或肝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症状

在出血热患者中,传播水平反应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可能伴有肝功能衰竭,并常伴有肾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

其他诊断因素

低血压

在晚期患者中,先兆性症状通常对于补液和升压支持治疗没有反应。

腹痛

中毒期以症状复现为特征,通常伴有腹痛、呕吐和嗜睡等症状。

呕吐

中毒期以症状复现为特征,通常伴有腹痛、呕吐和嗜睡等症状。

嗜睡

中毒期以症状复现为特征,通常伴有腹痛、呕吐和嗜睡等症状。

危险因素

居住在或近期前往疾病流行区

流行国家位于赤道线附近 15°N 至 10°S 区域,包括非洲、加勒比海、[13] 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

旅行者风险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免疫接种状态、旅行地区、季节、暴露持续时间、旅行时的职业和娱乐性活动以及在旅行时当地的病毒传播发生率。 爆发期间的感染风险较高。

据估计,前往西非疾病流行区的未接种疫苗旅行者居住 2 周的患病和死亡风险分别为 50/100,000 和 10 例/100,000 人,前往南美洲流行区则分别为 5/100,000 和 1/100,000。[8]

CDC: yellow fever maps

缺乏免疫

免疫接种能极为有效地预防黄热病。 所有返回的、被诊断为黄热病的旅行者近期均没有接种过黄热病疫苗。[1][13][14]

如患者很久以前接种过疫苗,或接种史不可靠,则视为无免疫力。[1][13]

蚊虫叮咬

由于蚊子是已知唯一的黄热病传播媒介,因此防止蚊虫叮咬是保护性措施,但难以实施。黄热病是由非洲伊蚊和美洲趋血蚊传播的。

尽管已证明可通过热带斑点蜱虫进行实验性传播,但尚未在人类中发现这种情况。[15]

在雨季和早期旱季进行旅行

由于这些季节里蚊子密度很高,因此黄热病的传播风险最高。[1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