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黄热病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该病毒是一种第 IV 组正义单链 RNA 病毒,由非洲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美洲的趋血蚊传播。现已发现一种血清型和至少 5 种基因型。该病毒有包膜,包膜由脂双层和包膜蛋白 (E) 二聚体构成,后者参与病毒对细胞壁上黏多糖受体的附着以及病毒的内化过程。直接针对某些 E 蛋白抗原表位的抗体可阻止病毒的内化,并认为其有保护作用。[2]一只雌性埃及伊蚊[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一只雌性埃及伊蚊CDC/教授 Frank Hadley Collins,圣母玛利亚大学 [Citation ends].

有三个明确记录的传播周期。

  • 森林型:在热带雨林的猴群中维持传播,可零星传播给与森林密切接触的人员。

  • 中间型:在农村地区的人和猴子当中维持传播,此类地区由于人类传播的增加,可导致小规模暴发。

  • 城市型: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维持循环,并涉及家蚊,可引发较大数量的患者和较高的死亡率。

黄热病传播类型[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黄热病传播类型WHO [Citation ends].

病理生理学

潜伏期为 3 至 6 天。 在通过适当媒介接种入人体后,E 蛋白帮助病毒附着在细胞壁的粘多糖受体上,并帮助病毒内化。 病毒最初在淋巴组织中复制,紧接着出现病毒血症,随后侵及其他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的黄热病病毒颗粒[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的黄热病病毒颗粒CDC 公共卫生的图像库 [Citation ends].感染后的肝细胞会出现嗜酸性变,并伴有核染色质浓缩(康西耳曼氏体)。 汇管区和中心静脉附近的细胞居中分布并有出芽现象,此为特征性病变。[11] 肾脏累及区域以肾小管上皮的嗜酸性变和脂肪变性为特征。 特征性的黄热病蛋白尿通常可反映肾小球的功能变化。

先发生细胞因子失调,[12] 然后出现心血管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然后发生死亡。有趣的是,当已经产生早期中和抗体时,中毒期的假性病毒清除后,也会发生死亡。[2]

分类

ICD-10

A95:黄热病

  • A95.0:森林型黄热病/丛林型黄热病

  • A95.1:城市型黄热病

  • A95.9:黄热病,未特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