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案例

案例#1

一名 42 岁男性,出现发热、头痛、腹痛和呕吐。 该患者在医院急诊科进行对症治疗后出院。 2 日后,该患者因为顽固性呕吐、头痛和发热加重返回医院进行治疗。 通过了解该患者的旅行史,发现他刚从喀麦隆生态旅游归来。 该患者在旅行前没有接种疫苗,并承认对疟疾预防的依从性较差。 体格检查发现,该患者有黄疸、急性发病并有发热。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凝血酶原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肾功能衰竭,并伴有肌酐升高。 他开始接受经验性抗疟疾治疗,尽管涂片和培养的初步检查结果呈阴性。 在第三天,患者出现了进展性 DIC,并伴有休克和出血体质。 他在住院 4 日后死亡。 在他患病的最后一天采集了血清,结果报告其黄热病IgM 抗体呈阳性。

案例#2

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医院接诊了一名 25 岁的巴西男性,他刚从亚马逊返回 2 日,是该州的一名伐木工。 该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头痛、发热、寒战、乏力和全身性肌痛。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他外表病态、发热及轻度黄疸。 结膜充血明显。 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和转氨酶升高,并伴有胆红素增高。 疟疾染色检查结果呈阴性。 初步诊断登革热,因为该患者有既往感染过登革热的病史。 在第三天,该患者退热并完全康复。 初步检查结果显示黄热病 IgM 呈阴性,登革热 IgG 呈阳性。 随后检查发现,黄热病的血清学检查显示其抗体滴度升高,从而证实为黄热病。

其他表现

黄热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 3 期:感染期、缓解期和中毒期。在 3 至 6 天的潜伏期后,[2] 出现感染初期的表现,出现突发的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发热(平均体温为 39°C [102°F])、头痛、肌痛、头晕和不适,可持续 2 至 6 天。结膜充血、相对缓脉(法盖氏征)和白细胞减少是这一期的特征性表现。多数感染不再从初始阶段继续进展,并自行消退。缓解期(特征是退热持续 24 至 48 小时)后,15% 至 25% 的患者会进展至中毒期。[2] 这一时期以症状复现为特征,通常有腹痛、呕吐和嗜睡等症状。 会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碍,最后会出现休克、肝肾功能衰竭,并在发病后 7 ~10 日内死亡。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