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垂体腺瘤(包括催乳素瘤)在起源上属于单克隆性。[4] 这表明垂体肿瘤由单一的变异垂体细胞增殖引起,即体细胞突变刺激细胞生长速率。 大部分催乳素瘤呈散发性。 小部分患者可能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 (MEN-1) 或家族性孤立性垂体腺瘤 (FIPA)。 在对 FIPA 患者的研究中,与芳烃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AIP) 基因突变相关的催乳素瘤较大,且发生于年轻人中(< 30 岁),具有侵袭性,波及鞍上区,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有耐药性。[5][6] 应考虑对存在大催乳素瘤的年轻患者(<40 岁)进行筛查,以辨别其为 AIP 基因突变还是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 I 型 (MEN-1)。[7][8]
催乳素瘤为垂体前叶催乳激素细胞肿瘤。 催乳素分泌过多造成继发性性腺机能减退,这是由于过多的催乳素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造成所致。 多巴胺经垂体门脉血管由下丘脑运输至垂体前叶,在垂体前叶,多巴胺通过催乳素细胞表达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分泌。 因此,若多巴胺分泌或向门脉血管转运过程遭到破坏,会导致高催乳素血症。
微腺瘤:
蝶鞍内小肿瘤,直径<10 mm
罕有增大
女性中最常见的类型。
大腺瘤:
更大的肿瘤,直径>10 mm
通常可局部侵袭鞍上区或鞍旁区
有时可能对重要结构产生侵袭性压迫
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患者更常出现大的侵袭性腺瘤,偶见巨大肿瘤(4 cm 或更大)
几乎所有腺瘤都是良性的(转移至垂体鞍外的恶性催乳素瘤十分罕见)。[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钆增强磁共振成像显示左侧有一个 7 mm 的垂体催乳素微腺瘤。由 Ilan Shimon 博士提供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一名 45 岁患有高催乳素血症的男性患者进行钆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一个较大的垂体大腺瘤由 Ilan Shimon 博士提供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