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这些患者应用 2L 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并监测呼吸窘迫症状 6-12 个小时。辅助供氧使氧气饱和度大于 92%,矫正持续缺氧的状态,防止继发性神经损伤。此疗法的风险很小,甚至没有风险。事故发生后 4-8 小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症状,此时他们应住院接受支持性治疗。
监测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同时进行适当的治疗。
局部哮鸣或 CXR 下见局灶性肺不张时,应用光纤支气管镜去除所有异物。[11]
昏迷患者需要立即气管插管,因为他们无法保护自己的气道或进行有效的通气。这些患者的心脏骤停通常继发于严重的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应强行用机械通气进行矫正,采用 PEEP 模式,同时测量 ABG,指导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一旦恢复自主循环,应根据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机械通气肺保护策略来指导容量复苏,并进一步改善动脉低氧血症。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风险包括感染、气压伤,还可能减少静脉回流。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干预,关键的神经恢复或存活的可能性较低。
监测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同时进行适当的治疗。
局部哮鸣,CXR 下见局灶性肺不张,呼吸机通气困难时,应用光纤支气管镜去除所有异物。[1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