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原发性震颤 (ET) 的病因尚属未知,但证据显示可能跟年龄、遗传和环境毒性等有关。例如:原发性震颤的严重程度和患病率与年龄有关。[19][20]尽管遗传是一种影响因素,但相关程度还不确定或不可见。[21][22][23]17%-100% 的患者具有家族史。[23]测定原发性震颤人中基因缺陷的数项研究尚在进行之中。在两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LINGO1 和 SLC1A2/EAAT2 多态性与 ET 相关。[24][25]目前正在研究这些遗传多态性导致 ET 风险的机制。

目前尚无可靠的基因检测能够诊断原发性震颤或预测其发展状况。但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相关风险为 4.7,该数字太低以至于不能将发病原因归咎于孟德尔遗传学。[26]虽然未进行研究,但是有资料表明以下环境毒素是危险因素:有机氯杀虫剂、铅、汞及 β-咔啉生物碱(例如存在于数种药用植物中的哈尔满碱或哈马灵)。[27]

病理生理学

原发性震颤 (ET) 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定义,但是各方面的证据表明会累及小脑、脑干及丘脑。[27]患者经常存在小脑功能异常。此外,报道过一起急性小脑卒中以排除原发性震颤。[28]影像学显示小脑、红核及下橄榄核中血流增加,提示这些累及部位是震颤的原因或结果。[29][30][31]脑磁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MRI) 研究也表明小脑是震颤回路的一部分。[32][33][34]

哈马灵是一种会过度激活攀缘纤维而损伤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神经毒素,据报道,动物暴露于哈马灵后可出现一种类似于 ET 的震颤。[35][36][37][38]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了 ET 小脑中的攀缘纤维突触病变;[39]这种病理特征与震颤严重性相关,[40]并且攀缘纤维病变属于 ET 特有。[41]有趣的是,ET 患者的脑深部电刺激似乎能够调节攀缘纤维病变。[42]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着重显示了攀缘纤维和震颤之间的关系。全基因组关联 (GWA) 研究发现 LINGO1 和 SLC1A2/EAAT2 遗传多态性与 ET 相关。[24][25]ET 病例研究中发现篮状细胞末端 LINGO1 表达异常,考虑到浦肯野细胞轴索周围的篮状细胞末端中 LINGO1 尤其丰富,那么这种异常可能会影响浦肯野细胞的突触传递。[43]此外,ET 小脑皮质中的 EAAT2 表达减少,可能会导致浦肯野细胞因攀缘纤维过度活跃而出现兴奋性中毒。[44]浦肯野细胞丢失和/或相关的小脑病变可能会导致 ET 患者的疾病进展。[45][46][47]另一方面,ET 齿状核中的 EAAT2 水平也出现降低,表明小脑皮质和齿状核之间的兴奋性神经传递失调可能在震颤的发病中发挥了作用。[48]

能够影响 GABA - 能系统的乙醇、苯二氮平类药物、巴比妥类及加巴喷丁等多种药物可抑制原发性震颤。[49]这就是诸多患者报告其摄入酒精后震颤减轻的原因。在 ET 中,齿状核中缺失 GABA 能张力可能是由于浦肯野细胞末端丢失所致。[50]GABA(A)-受体 α-1 亚基敲除小鼠出现 ET 特征性震颤,并且对扑米酮、普萘洛尔和加巴喷丁有反应,显示了 GABA 能神经功能障碍在 ET 中的作用。[51]

ET 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早发性 ET 病例更多见震颤家族史,而晚发性 ET 病例震颤进展速度更快,并且患上痴呆的风险更高。[52][53][54][55]“年龄相关性震颤”一词是针对晚发性 ET 病例而提出的。[54]一项脑电图 (EEG) 研究显示,早发性和晚发性 ET 病例在震颤脑回路方面也存在不同,尤其是在小脑受累方面。[56]但是,早发性和晚发性 ET 病例在小脑病变方面类似。[57]

分类

临床定义[4][5]

静息(或静息态)震颤

  • 当受影响的身体部位接受完全抵抗重力作用支撑(如:双手静止放于膝盖上)时则会发生。精神紧张(例如:反向计数)或伴有全身运动(例如:行走)时幅度会增加,指向性运动(例如:指鼻试验)时幅度减小。

动作性震颤

  • 因随意肌收缩而产生,包括姿势性震颤、等长性震颤及运动性震颤。

    • 姿势性震颤:当身体的受累部位保持某种姿势以对抗重力(例如:双臂向前伸展)时会发生,非主动运动。

    • 等长性震颤:因抗静止物体产生的肌肉收缩所致(例如:握住检查者的手指或推墙)。

    • 运动性震颤:与自主运动一起发生,可被归类为单纯运行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单纯动作性震颤与肢体运动有关。意向性震颤发生于视觉引导的指向性运动(例如:指鼻或对指检测)时,接近目标时出现显著幅度的波动,通常表现为震颤幅度随与目标距离的减少而增加。

动作性震颤类型[4][5]

原发性震颤

  • 可见累及双侧手和前臂的对称性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并持续存在的。可能还包括头部震颤和声音震颤。

增强型(或夸大型)生理性震颤

  • 双臂和双腿伸开时可能同时出现;可出现下列原因的症状(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某种药物的使用,或乙醇及苯二氮平类药物的戒断反应)。由咖啡因、戒烟及运动诱发的震颤均被归类为增强(或加剧)性生理性震颤。

帕金森氏病

  • 静止性震颤是一种典型的帕金森病震颤,与强直、运动徐缓和姿势不稳构成帕金森病的核心特征。偶尔可出现姿势性震颤,当改变手部姿势和震颤发作之间存在潜伏期(再次出现的震颤)时尤其应考虑此情况。

成人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 震颤经常不规则且呈抽动性,而非规则和摆动性;可能是任务执行特异性震颤。通常会出现持续性、模式化的肌肉收缩等其他肌张力特征。

威尔逊病

  • 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肌张力障碍;可能出现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和/或动作性和静止性震颤。存在其他神经系统异常(例如构音障碍及帕金森症)。

小脑传出性震颤

  • 特征表现为与目标指向性动作相关的不规则震颤;包括共济失调。见于小脑退行性疾病,特别是疾病加重时。通常伴随其他小脑性体征,例如言语不清、眼部异常发现或步态异常。

Holmes(红核)震颤

  • 不规则的上肢近端粗大震颤,震颤幅度大。还可能出现静止性、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通常见于中脑损伤,通常为脑卒中,但也可见于小脑疾病。[6]

站立性颤抖

  • 一种罕见的疾病,不引起明显的震颤,但自述无法站立。独特频率(14 Hz-16 Hz)震颤,通常腿部受累,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 (EMG) 记录最能证明这一点,FFT 分析显示特征峰约为 15 Hz。由于震颤频率过快,因此通常无法看到震颤。

心因性震颤

  • 通常表现为动作性震颤,但也可以表现为姿势性、运动性或意向性震颤,或上述几种震颤中的任意组合。将该震颤与所有器官性震颤区分开来并有助于确认/识别心因性病因的主要特征是注意涣散、易受影响及可传导。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