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心脏压塞的病因差异很大,因为心包积液有多种不同原因。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因有医源性(心脏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外伤、恶性肿瘤及特发性心包积液。[7][8][9]大量心包积液的其他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放射诱发的心包炎、胶原血管病、黏液性水肿、尿毒症和结核病(在流行地区)。[10]

术后心脏压塞在心脏瓣膜手术后比在 CABG 后更为常见,且更常发生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11]

接受溶栓治疗的 ST 抬高型 MI 患者发生心脏压塞的比例相对较低(0.85%)。[12]

病理生理学

发生典型心脏压塞时,由于液体在心包腔内积聚,心包腔压力会升高。为了避免心腔塌陷,心室舒张压、右房压和楔压均升高至与心包腔压相等。这种压力对等化是心脏压塞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一旦心包腔压力超过心腔内压力,心腔即发生塌陷。

当心包被牵拉时,由于心包腔内充满液体且心包缺乏弹性,左右心室充盈时典型的随呼吸而变化的情况会大为加剧。吸气时胸腔内压升高,静脉回流至右心增强。右心容量增加迫使心房间隔和心室间隔进入左心。这种现象被称为“心室相互依赖”。因此,左心容量会随着吸气而降低,导致体循环心输出量降低和体循环血压降低。临床上,这被称为奇脉,也就是体循环血压在吸气时降低>10 mmHg。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在吸气时心室血流流入速度变化大于 25% 时会显示出“心室相互依赖”。[13]

心脏压塞的较不常见原因包括:

  • 低压力心脏压塞,即无大面积心包积液的局限性心脏压塞[14]

  • 中心静脉压力低的患者[3][15]

  • 僵硬的心包内发生液体积聚,如见于积液性-缩窄性心包炎[16]

  • 影响心室充盈的大量胸腔积液。[17]

分类

临床分类

急性

  • 这种快速发生的心脏压塞见于心脏创伤/大血管创伤,或者是介入性手术并发症。

  • 出现 Beck 三联征(低血压、颈静脉扩张和心音遥远)的典型特征。

  • 鉴于心包的弹性较低,积液量可能不大。[2]

亚急性

  • 液体积聚的过程更为缓慢,心包可以发生牵拉,积液量比急性心脏压塞时多很多。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压塞类型。

  • 常见于患有肿瘤、结核、尿毒症或特发性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较不明显,Beck 三联征可能部分或全部没有。[2]

区域性心脏压塞

  • 成因是小腔状积液或机械性冲击一个心腔的血肿,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充盈。

  • 症状可能不同,采用超声心动图做出诊断可能有困难。

  • 见于心肌梗死后和开放性心脏手术后。

低压力心脏压塞

  • 处于低血容量状态的患者的右心房压力降低,心包腔内压力稍有增加即可能引起心腔塌陷。

  • 这种情况可见于出血或过度利尿时。[3]

有积液的缩窄性心包炎

  • 由于心包瘢痕,心包积液的患者可能发生心脏压塞,且常发生于患有恶性肿瘤或以前接受过辐射的患者。[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