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尽管有许多因素如性别、妊娠、职业、体重和种族被认为与静脉曲张的发病因素有关,但只有深静脉血栓 (DVT) 病史和遗传因素可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然而,目前关于静脉曲张确切的主要发病因素尚不清楚。[3][5]

瓣膜关闭不全是此病最常见的病因。[9]因为静脉在工作时需要克服重力,而瓣膜的功能是分隔血液,从而提高了整个静脉血压的均衡性并防止血液反流。若瓣膜无法正常工作,会产生血液池,进而导致静脉压升高和静脉膨胀。[10]

孕酮被认为可引起被动性静脉扩张,并可导致瓣膜功能障碍。雌二醇可引起胶原纤维改变并能使平滑肌舒张,这些改变均可引起静脉扩张。[3]

病理生理学

静脉系统既是储存血液的地方,也是输送血液的地方,它把血液送回心脏和肺部以进行氧合作用和再次循环。静脉的特点为薄壁且缺少动脉肌层。因此,静脉需借助外力才能使血液回流。此过程由静脉瓣膜和肌肉泵共同完成。一旦这两个因素中的一个运转失常,则会出现静脉高压和机能不全,并可能引起静脉曲张。

正常的静脉壁中有 3 层平滑肌,用于维持静脉张力。曲张静脉表现出明显的胶原蛋白基质增加和弹性蛋白减少,导致肌纤维层的变形和破坏。[5]

分类

慢性静脉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 (CEAP) 分级[2]

1.临床分级

  • C0 - 无可见或可触及的静脉性疾病体征

  • C1 - 毛细管扩张或网状静脉扩张;扩张小于 3 mm

  • C2 - 静脉曲张;扩张大于 3 mm

  • C3 - 水肿

  • C4a - 出现色素沉着或湿疹症状

  • C4b - 出现皮肤脂肪硬化症或白色萎缩

  • C5 -愈合的静脉性溃疡

  • C6 -活动性静脉性溃疡

2.病因学

  • Ep - 原发性

  • Es - 继发性

  • En - 未发现与静脉性病因

3.解剖学

  • As - 浅静脉

  • Ap - 交通静脉

  • Ad - 深静脉

  • An - 未发现静脉病变部位

4.病理生理学

  • 基础CEAP

    • Pr - 反流

    • Po - 阻塞

    • Pro - 反流和阻塞

    • Pn -未发现静脉性病理生理改变

  • 高级 CEAP

    • 与基本 CEAP 相同,但解剖部位按涉及范围分为 18 个节段

5.检查级别

  • L1 - 临床或多普勒

  • L2 - 非侵入性(多普勒体积描记法)

  • L3 - 侵入性或复合性(静脉造影术、CT 或 MRI)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