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肌电图上,该痛性痉挛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以高频率(最高可达 150 次/秒)反复触发有关。[14] 在痛性痉挛期间,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和放电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后逐渐消退,临近结束时的触发模式不规则。 这种与电活动相关的、不由自主的疼痛性肌肉收缩被称为真性痛性痉挛。 若干证据提示,真性肌肉痉挛由运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引起,而不是由肌肉纤维本身。[14][29][30] 另一个问题是,高频率的放电是由中枢神经系统 (CNS) 引起还是由外周神经系统自发产生。 尽管大多数证据提示是外周起源,但支持这两种可能的证据都存在。[30] 尽管目前的发现不能排除 CNS 对痛性痉挛有影响的可能性(也许是通过增加或降低某根外周神经内的痛性痉挛阈值产生影响),但显然外周神经和/或神经肌肉接合部位影响更大。[31][32]
真性痛性痉挛(运动单位活动过度):
特发性痛性痉挛
下运动神经元病
血液透析相关性痛性痉挛
热痉挛
液体和电解质相关性痛性痉挛
药物诱发性痛性痉挛。
挛缩(电静息):
代谢性肌病
麦卡德尔氏病
甲状腺疾病。
手足搐搦(感觉和运动单位活动过度):
低钙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
低镁血症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肌张力障碍(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职业相关性痛性痉挛
药物诱发性痛性痉挛。
生理性痛性痉挛:
偶尔发生的痛性痉挛
运动期间发生的痛性痉挛
妊娠期间发生的痛性痉挛。
特发性:
家族性
散发性
其他。
症状性痛性痉挛: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
肌病
心血管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水电解质紊乱
毒物药物中毒
精神障碍。
肌肉起源:
挛缩
肌强直。
神经起源:
神经性肌强直
手足搐搦
特发性肌肉痛性痉挛。
中枢起源:
破伤风
僵人综合征。
肌源性疾病、运动神经元或外周神经病变:
真性(特发性)痛性痉挛
良性肌束震颤和痛性痉挛
手足搐搦
多发性硬化
艾萨克氏综合征
肌纤维颤搐(连续肌束震颤)。
中枢障碍:
僵人综合征
职业相关性痛性痉挛。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