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与肝内胆管癌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的疾病包括可导致肝硬化的乙型或丙型肝炎所致慢性肝病、[7]酒精性肝脏疾病,非特异性肝硬化,胆管疾病(例如:胆管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以及总胆管囊肿和 Caroli 病等先天性肝脏异常)、[8][9]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病、溃疡性结肠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0][11]胆管癌发生的高风险也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相关联,PSC患者7%-13%会发生胆管癌。[12]肝内和肝外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伤寒带菌者,肝吸虫感染(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大量饮酒(乙醇>80 g/日)、暴露于某些毒素/药物(如多氯联苯 [PCBs]、[13]异烟肼[14]和口服避孕药[15]),以及使用放射性核素(二氧化钍,一种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使用的放射性造影剂)。[16][17]

病理生理学

胆管癌较为少见,且根据癌症部位,病因学危险因素,患者个人特征,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多变性而异。尽管对癌症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解有着显著的进步,对胆道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仍知之甚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与细胞机制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这些肿瘤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K-ras基因和β-连环蛋白原癌基因的点突变,和伴有染色体缺失,突变,或甲基化的P53,P16,APC和DPC4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与胆道肿瘤关系密切。[18]

95%以上的胆道癌是腺癌。大部分是侵犯结节状或弥漫侵犯型。单纯结节状或乳头状是不太常见的亚型。这些肿瘤产生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导致了肿瘤细胞构成较少。这使得通过小块组织活检来建立诊断较为困难。为癌胚抗原(CEA)、CA19-9或CA-50的染色有助于病理诊断。[6][10][12][19]

信号通路、致癌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包括 KRAS/MAPK、EGFR、IL-6/STAT、IDH1/2、FGFR2 和 MET 信号通路。[1]迄今尚未对致癌依赖环路进行描述。基于基因标记或分子异常进行的 iCCA 分子分类尚未准备好用于临床。

分类

欧洲肝脏研究协会[1]

欧洲肝脏研究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发布的指南建议,应将胆管癌细分为肝内 (iCCA)、肝门周围 (pCCA) 或远端 (dCCA),其中的 iCCA 源自肝实质。不鼓励使用“Klatskin 瘤”和“肝外肿瘤”这样的术语。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

肿瘤根据它们的解剖位置进行分类: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肝门部和远端)

Bismuth-Corlette:肝门部胆管癌[3]

Bismuth提出肝门部胆管癌可通过肿瘤在胆道中侵润发展来进行分类

  • 1型-肿瘤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

  • 2型-肿瘤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但没有侵犯左或右肝管

  • 3型-肿瘤侵犯整个肝总管和右肝管(3a)或左肝管(3b)的一支

  • 4型-多中心肿瘤或肿瘤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及左右肝管。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