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如果患者在发病后一周内接受治疗,通常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如在开始使用多西环素治疗 72 小时内可退热;若无症状改善则说明需要考虑其他诊断。[1][6]

死亡率

多数患者可完全治愈,尤其是在发病后 5 天内即采取适当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在无抗生素的时代,大约 30% 的落基山斑疹热 (RMSF) 患者死亡。随着支持性治疗的改善以及有效抗生素的开发,病死率稳步下降。自 2001 年来,在美国报告的 RMSF 患者中,仅有不到 1% 的病例死亡。[2][3]造成 RMSF 患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延迟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证据 B

对 1999~2007 年报告的 RMSF 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 5~9 岁儿童、70 岁及以上成人、美洲原住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以及 3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间发病的患者死亡率增加。[21]既往研究也认为死亡可能与导致延迟(或遗漏)治疗等因素有关(如未知身体曾有蜱虫附着);[5][17]未伴头痛症状;[17]皮疹出现延迟或未及时识别出皮疹;[5][20]除发热、皮疹或头痛外的初始症状。[5]

发病率

大约 10%~15% 的存活患者出院时伴有后遗症,某些病例是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1]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认知障碍、轻瘫、听力受损、失明、神经病变和脑皮质功能异常。非神经系统后遗症较为少见,大部分与皮肤坏死相关,受损皮肤可能需要进行植皮手术,受损四肢或手指(脚趾)可能需要截肢。[1][6][22]对儿童来说,神经系统不良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昏迷、需要流体饮食和/或强心剂治疗。[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