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沙眼研究时无意中获得了首个肺炎衣原体分离株。根据细胞培养中的包涵体形态和染色特征,肺炎衣原体起初被认为是鹦鹉热衣原体菌株,虽然并没有与禽类的接触。后续分析表明,该微生物与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不同。[3]已有肺炎嗜衣原体在家庭成员和封闭人群间的散播的报道,例如军队新兵和养老院中的人员。[4][5][6]

病理生理学

肺炎衣原体是已在宿主细胞内建立独特生存环境的专性细胞内病原体。它可以在几乎所有系统进化层面的动物物种中引起各种疾病。每个肺炎衣原体都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包含形态不同的感染型和生殖型。[3]

感染后,被称为原体的感染颗粒附着于宿主细胞上,并通过不依赖于微管系统的内吞作用被摄入细胞内。在宿主细胞内部,原体仍位于膜包绕的吞噬体中。吞噬体不会与宿主细胞溶酶体融合。然后,原体分化成复制型,即进行二分裂的网状体。约 36 小时后,网状体重新分化回原体。在感染后约 48 小时,可能会通过细胞溶解或胞吐作用或整个包涵体的挤出过程进行释放,而宿主细胞完好地保存下来。体外研究显示,在采用诸如γ干扰素的某些细胞因子治疗、抗生素治疗或限制某些营养后,肺炎衣原体可能会进入持续感染状态。在持续感染状态时,代谢活动降低。[3]能导致持续感染(通常是亚临床感染)是此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肺炎衣原体的培养需要在组织培养中进行分离。由于生命周期较长,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治疗需要采用多剂量治疗方案。但是,约 20% 的患者在呼吸道感染治疗后该微生物会持续存在感染。

已从包括马、树袋熊以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内的非人物种中分离出肺炎衣原体,但尚不清楚此类感染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7]传播方式尚未确定,但可能涉及感染呼吸道的分泌物。在一次实验室事故中,描述了通过气溶胶飞沫获得感染的情形。[8]肺炎衣原体可在工作台面上持续存活 30 个小时,并可在小颗粒雾化中存活。[9]

分类

分类

衣原体目

衣原体科

衣原体属

肺炎衣原体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