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心房术后或切开后瘢痕、逐渐增加的年龄、瓣膜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房间隔缺损、心房扩大、近期心脏或胸部手术、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或肺炎。

逐渐加重的心力衰竭或肺部症状

这些都是常见的基本条件,逐渐加重的症状可能提示其他代谢机能减退或新发心房扑动。 可能表现为运动不耐受。

其他诊断因素

心悸

典型症状,但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常导致心室率正常,患者可能不出现以上症状。

乏力或轻微头痛

非特异性但为主要的首发症状。

颈静脉搏动合并快速心房扑动波

在颈静脉波形中可见快速心房扑动波。

胸痛

潜在的心肌缺血或肺栓塞事件可能是心房扑动的症状。

呼吸困难

潜在的心肌缺血或肺栓塞事件可能是心房扑动的症状。

晕厥

心房扑动罕见表现。

低血压

心房扑动罕见表现。 经典的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率正常以及血压正常。

栓塞事件

比如卒中。 心房扑动罕见表现。

危险因素

年龄增长

<5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5/100 000,而>80岁的发病率为587/100 000。 除非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否则在儿童及年轻人中不常见。[5][10]

瓣膜功能不全

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能导致心房扩大, 扩大的心房促进折返环的形成和维持。

房间隔缺损

能导致心房扩大。 扩大的心房促进折返环的形成和维持。

心房扩大

一些病理情况(比如心肌梗死或者肺栓塞)能导致心房扩大,或者极少发生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扩大的心房促进折返环的形成和维持。

近期心脏或胸部手术

尽管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脏术后心律失常,但心房扑动的诱因包括心包炎、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或者心房缺血。[4][11]

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前2个月中阵发性心房扑动很常见,可能不需要长期治疗。 上述患者高达55%发生阵发性心房扑动。[12]

心房术后或射频消融后瘢痕

任何涉及心房的外科切开手术均能导致心房扑动,心房扑动折返环包括解剖屏障的非典型峡部、既往心房切开部位、瘢痕区域以及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间的峡部。[4][10][12][13][14][15][16]

既往心房术后瘢痕能导致折返环的形成。[12]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正后5~10年的发病率接近10%~30%。[17] 可能与心脏瓣膜手术相关,在手术过程中进行了心房切开或者迷宫操作。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作时心房扑动发生风险增加3.5倍。 根据基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心房扑动患者中有16%由心力衰竭诱发。[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根据基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12%心房扑动患者病因是COPD。[5] 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哮喘

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肺炎

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治疗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曾经观察到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慢性、持续心房扑动,最常见于使用 Vaughan Williams Ic 类药物(氟卡尼和普罗帕酮)、Ia 类药物(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和胺碘酮后。[6][7] 应用普罗帕酮、氟卡尼、胺碘酮的患者发生率高至15%~20%。[4]

糖尿病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心房扑动发病率更高。[5]

使用地高辛

罕见情况下,洋地黄类药物(例如地高辛)毒性反应可引起心房扑动。

男性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2.5倍。[5]

先天性或孤立性心房扑动

这是很少见的情况。[8]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