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乙型或丙型肝炎、梅毒、恶性肿瘤病史,以及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金、青霉胺、锂或卡托普利等药物。

水肿

通常为全身性,包括下肢和眼眶周围。

血压 (BP) 升高

可能由盐潴留增加和血容量过度负荷引起,或由肾功能不全伴肾小球滤过率 (GFR) 降低引起。

其他诊断因素

偶见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

患者可能因偶然发现的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转诊后而就诊。

黄斑瘤

由于伴发的高胆固醇血症而较为常见。

泡沫状尿液

可能由尿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引起。

疲劳/不适感

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提示潜在的继发性病因。

厌食

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提示潜在的继发性病因。

Muehrcke 线

低白蛋白血症引起的指甲白色横纹。

危险因素

男性

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 2:1。[4]

年龄>40 岁

发病高峰为四十和五十多岁。 在经活组织检查确认的成人 MN 患者中,40 岁以上的患者比例最高。[4]

HLA-DR3

与较高的 MN 风险有关。[13]

自身免疫性疾病

约 10%~20% 的狼疮肾炎患者患有 MN。 也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关。[14]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循环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沉积于上皮下空间,导致 MN。 这些感染也可导致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5][16]

梅毒

现为罕见病因,但循环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沉积于上皮下空间,导致 MN。

实体器官癌

肺癌和结直肠癌(最常见)可导致肿瘤抗原沉积于上皮下表面和补体激活。[17]

药物治疗

现已认为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金、青霉胺、锂及卡托普利的使用为其病因。 药物性 MN 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蛋白尿通常在药物治疗的最初 6~12 个月内发生,但也可晚至 3~4 年后才出现。 几乎所有病例停药后即可消退蛋白尿。[18][19][20]

结节病

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均显示该病与 MN 有关。[21]

肾移植术后

肾移植术后复发和新发 MN 均有报告。[2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