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流减少
栓塞
血栓
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皮肌炎、Takayasu 动脉炎和血栓脉管炎性闭塞都可导致肠道缺血。因受累肠系膜脉管管径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外源性压迫
罕见地,外源性压迫腹腔干可导致肠系膜缺血,通常是由于膈肌中弓韧带和周围神经丛压迫腹腔干引起。女性较男性更多见。[16]
腹腔内肿瘤和其他肿块也能包围并最终压迫供应肠道的血管,引起缺血性损害。
静脉血流减少:
静脉血栓形成
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 5%。多累及肠系膜上静脉。
通常与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相关;其他潜在关联包括遗传性高凝状态(例如 V 因子 Leiden 突变、蛋白 C 缺乏、凝血酶原 G20210A 突变)、胰腺炎、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和近期手术。约一半的静脉血栓患者此前有深静脉血栓 (DVT) 或肺栓塞病史。[16]
低灌注(即非阻塞性缺血)
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中占到 20%-30%。
休克、低血压或肠系膜相对低压(任何病变所致)。主要的病因包括:
心衰
透析
药物相关
例如洋地黄、雌二醇、避孕药、加压素、升压药、达那唑、氟他胺、甘油灌肠剂、阿洛司琼、免疫抑制剂、精神药物、丙咪嗪、肾上腺素、舒马普坦、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麦角、地哌酮、泻药、聚乙二醇干扰素、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17]
近期手术
例如主动脉瘤修复术、主动脉髂动脉分流术、结肠切除术、结肠镜检查。
感染
例如巨细胞病毒 (CMV)、乙型肝炎病毒、大肠杆菌 O157:H7。
其他
例如胰腺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
小肠接受腹腔动脉 (coeliac artery, CA) 和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 供血。结肠接受肠系膜上动脉 (SMA) 和肠系膜下动脉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 供血。直肠也接受髂内动脉分支供血。SMA 和 IMA 间有侧支动脉存在,包括结肠缘动脉和 Riolan 动脉弓。脾曲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是两个分水岭区域,侧支血流比较有限。[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结肠血流分布来自于肠系膜下动脉,其分支包括左结肠动脉、边缘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和直肠上段。BMJ 2003;326 doi:10.1136/bmj.326.7403.1372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小肠和结肠的血供分布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其分支包括中、右分支、回结肠动脉、空肠和回肠动脉以及小动脉。BMJ 2003;326 doi:10.1136/bmj.326.7403.1372 [Citation ends].
缺血继发于肠道节段低灌注。当低灌注发生时,侧支血流可避免缺血或使缺血程度最小化;然而,单一动脉供血的肠道区域及分水岭区域发生缺血的风险增加。肠道损伤的程度取决于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性。缺血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黏膜脱落和溃疡形成。黏膜屏障缺失使得细菌易位以及毒素或细胞因子被吸收。如果血流供应中断较长时间后再重建,也可出现再灌注损伤。未引起急性坏死或穿孔的肠管节段狭窄可愈合。这可引起缺血性肠病伴长期后遗症,既可呈轻度慢性,也可呈急性可治愈性。
血栓栓塞事件可导致肠系膜缺血,通常累及 SMA 而非其他肠系膜血管(IMA 和腹腔动脉)。这与 SMA 的解剖学位置有关;SMA 垂直于主动脉,而其他血管和主动脉呈斜角。
缺血性肠病可被分为 3 大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栓子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局灶节段性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可逆性缺血性结肠病变
一过性溃疡性缺血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狭窄
结肠坏疽
暴发性缺血性全结肠炎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