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内脏利什曼病 (VL) 患者的治疗预后因人而异。治疗期间的死亡可以归因于疾病的并发症(如细菌性叠加感染,出血),或者与药物有关(如锑化合物引起的心脏骤停)。脂质体两性霉素 B、灭特复星或巴龙霉素治疗的病死率可能最低,但是目前尚未取得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的大量盲选患者的研究数据。[82][129][144]45 岁以上患者、重度营养不良以及病程长或 HIV 合并感染的患者,使用五价锑化合物治疗的病死率更高。[117][145]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和 HIV 合并感染患者中,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治疗的病死率与五价锑化合物相似。[118][144]葡萄糖酸锑钠联用巴龙霉素短程疗法与苏丹患者死亡风险较低相关。[146]

治愈

在治疗结束时要针对初始治愈进行临床评估(发热消失,总体情况改善,脾脏缩小)和实验室检测(贫血状况改善,炎症标志物正常化)。一个或多个迹象无好转的患者需要进行组织抽出物显微镜检查(也被称为治愈检查)。不论给予何种抗利什曼原虫药物,免疫抑制患者治疗无效的风险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

复发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患者如果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即可在初始治愈的 6 个月后明确宣布治愈。复发病例较为罕见,但是印度比哈尔邦或尼泊尔东南部患者使用五价锑化合物治疗的情况例外。[127][130][131]相比之下,大多数 HIV 合并感染的患者会在初始治疗开始后的 3-6 个月内复发,且后续通常会多次复发。HIV-内脏利什曼病合并感染患者的复发危险因素包括:随访期间的 CD4+ 细胞计数未升高;缺少二级预防治疗;既往有内脏利什曼病复发病史以及内脏利什曼病初步诊断时的 CD4+ 细胞计数小于 100cells/mL。[147]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可能会在内脏利什曼病治疗的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此病会出现斑块、斑丘疹或结节,主要可见于苏丹患者。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