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所有生殖细胞肿瘤被认为起源于胚胎发育阶段,并且通过被称为未分类的小管内生殖细胞新生物(原位癌)的非浸润阶段进展。这种情况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并最终会导致恶性生长。先天异常导致生殖细胞的异常分化,原始细胞正常发育的停止被认为是睾丸癌的重要病因。环境因素(外伤、激素和萎缩)和遗传易感性(染色体臂12p的获得)同样被认为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被认为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

肿瘤侵犯基底膜,最终代替了大部分睾丸实质,这一特征被认为是原位癌开始发生恶性转变。自行复原很少见。因此任何睾丸的异常生长应该被视为恶性的表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睾丸白膜是阻止转移的天然屏障,因此不能进行直接的阴囊针刺活检以免破坏其结构。

淋巴播散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常通过精索淋巴管向腹膜后淋巴结链转移。单纯的绒毛膜癌是一个例外,它更容易通过血管侵犯播散。睾丸淋巴结和胸导管直接相交通非常少见,这会导致胸部(胸骨)转移,而没有腹膜后转移。阴囊侵犯可以表现为腹股沟转移。生殖细胞癌也可以表现为淋巴结外远处转移,伴随直接的血管侵犯或淋巴管-静脉交通的肿瘤栓塞。这是尽管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仍然出现区域治疗失败的原因。

非精原细胞瘤倍增时间为10-30天,可以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来反应其变化。大多数治疗失败死亡的病例发生在诊断后的2-3年。精原细胞瘤倍增时间较短,由于其进展缓慢,复发发生在初始治疗的2-10年后。[10][11]依据疾病的自然病史,通常是在综合治疗5年后可宣称治愈。但是,仍有报道在治疗后10年疾病复发的患者。[12]

分类

睾丸肿瘤组织学分类(IHCT No 16)[1]

原发性睾丸新生物

  • A.生殖细胞(占睾丸所有癌症的90%-95%)

    • 精原细胞瘤(56%)

    • 胚胎癌(20%)

    • 畸胎瘤(5%-10%)

    • 畸胎癌(10%-20%)

    • 绒毛膜癌(1%)

    • 卵黄囊瘤(1%)——在青春期前的男孩中常见。

  • B.非生殖细胞(5%-10%)

    • 睾丸间质细胞或其他特殊的间质肿瘤

    • 性腺母细胞瘤

    • 混杂的(睾丸网腺癌、类癌、间叶细胞来源的和剩余肾上腺)

  • C.任何混合组织类型的肿瘤均考虑非精原细胞瘤。

继发性睾丸新生物

  • A.网状内皮来源

  • B.转移

睾丸旁肿瘤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