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应急考虑

参见 鉴别诊断 以获取更多具体信息

垂体卒中

垂体卒中为垂体腺瘤因梗死或出血(伴或不伴梗死)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泌乳素瘤可能很少出现垂体卒中。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腺瘤的大部分,甚至整个肿瘤,变成一个出血性瘤体,扩张迅速,同时压迫临近组织结构。[36][37] 此包块在 T1 和 T2 加权磁共振成像上呈高密度病灶。

垂体卒中的发病高峰在50多岁,尽管它会发生在所有年龄组。 它最常发生于巨腺瘤患者,但有证据显示任何大小的肿瘤都可出现出血和卒中。 在大约80%的患者中,垂体卒中是未诊断垂体腺瘤的首发表现。[38]

诱发因素

  • 垂体血流减少(因低血压、手术或血液透析)。

  • 垂体血流急性增加(因糖尿病或慢性系统性高血压)。

  • 雌二醇的增加(因使用雌二醇或妊娠)、动态性垂体试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溴隐亭治疗对垂体腺产生刺激。

  • 抗凝状态(如使用抗凝血剂或抗血栓药或因血小板减少症)。[38]

病理生理学

  • 快速的瘤体扩增,导致瘤体供血不足,进而引起缺血性坏死。

  • 压迫靠近鞍膈的垂体门脉影响垂体血供。

  • 肿瘤血管出现病变或脆性增加。[38]

临床特征

  • 临床表现可以无任何症状(只有回顾性诊断),也可以表现为突发头痛、视力丧失、恶心、呕吐、颅神经麻痹、偏瘫和垂体功能减退。

  • 如果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垂体卒中可伴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及畏光。

  • 由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误诊或未经治疗的垂体卒中可能导致严重低血压和休克、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或复视。[36][37][39]

治疗

  • 静脉补液和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治疗,可使许多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 当保守治疗失败或存在进行性视力丧失和/或颅神经病变时,可行经蝶骨手术减压。 这种手术应在发病24至48小时内进行。

  • 对于治疗肿瘤残留,伴或不伴垂体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36][37][39][4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