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病因学涉及了人体表皮(荨麻疹)和深层真皮(血管性水肿)中的介质释放,这些介质主要由肥大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虽然体内释放多种介质,但大多数是类似组胺的介质,并会导致以下症状:

  • 肿胀

  • 血管扩张

  • 瘙痒。

尚不完全清楚各种因素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确切机制(IgE 介导的变应原激活除外)。虽然多种疾病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但大多数慢性荨麻疹病例是特发性的,并且可能由自身免疫现象所致。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患者的更常见病因通常是可被识别发现的。

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过敏:

导致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大多数过敏反应是由 IgE 介导的 1 型超敏反应所致。许多药物能够通过 IgE 介导和直接的肥大细胞激活引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反应,例如:

  •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过敏而发生荨麻疹的儿童通常对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和树生坚果过敏,而成年人则对贝类、鱼类、树生坚果和花生有所反应。然而,以上种类几乎涉及了所有食品。

  • 药物治疗:抗生素(例如青霉素)是最有可能通过 IgE 介导机制导致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的药物。然而,有病例报告表明,许多其他药物均与 1 型介导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相关,例如麻醉剂、肌肉松弛药物和抗癫痫药物。

  • 昆虫螫刺:包括膜翅目科的昆虫(例如蜜蜂、黄蜂、大黄蜂、火蚁)和臭虫。

  • 乳胶:尤其见于长期接触乳胶的患者,例如脊柱裂患者。

直接肥大细胞活化:

各种药物能够以直接和非免疫方式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质释放。例如:

  •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幼儿经常会对水果和蔬菜产生荨麻疹反应,例如草莓和西红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食物也可能通过 IgE 介导的机制导致一些患者产生反应。

  • 药物:通常能够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阿片类衍生物,例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和右美沙芬。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可抑制环氧化酶-1,导致白三烯生成过多,从而引起易感患者发生荨麻疹(假性变态反应)。

  • 放射性造影剂:具有高渗负荷的旧制剂更有可能导致肥大细胞介质释放。

感染:

  • 病毒和细菌感染被认为是导致大多数患有急性荨麻疹的儿童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原因。

  • 病毒:引起幼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肠炎的病毒(例如呼吸合胞病毒 [RSV]、鼻病毒、轮状病毒)通常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有关。荨麻疹可能在由慢性和惰性病毒实体引起的活动性疾病之前出现,例如肝炎、巨细胞病毒 (CMV) 和 EB 病毒 (EBV)。

  • 细菌性:牵涉到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的细菌,例如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许多其他细菌也与病例报告中的荨麻疹有关。

  • 寄生虫性:多种寄生虫都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有关,包括类圆线虫、弓蛔虫和片形吸虫。通常,这些患者都曾到过疾病流行区旅行。

全身性疾病:

在较罕见的情况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会在发生全身性疾病之前出现。例如:

  •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和干燥综合征均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有关。虽然尚未充分了解这些机制,但这些机制可能包括补体介导通路和直接肥大细胞活化。对于血管炎患者,无论是作为一种原发性免疫性疾病(例如,特发性荨麻疹性血管炎),还是作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干燥综合征)的一部分,荨麻疹都可能会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出现,或者作为混合症状出现,例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炎的皮肤病)。

  • 恶性肿瘤:多种恶性疾病均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发病机制有关,特别是那些抗体表达失调的疾病,例如副蛋白血症。其他相关疾病包括淋巴网状疾病,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尚不清楚二者间相关性的确切机制,但其中可能涉及到了补体介导的通路。

  • 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最常见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有关。甲状腺自体免疫性与急性荨麻疹有关,并且一些小型研究表明甲状腺病的治疗可以缓解皮肤病。[7]

  • 自身炎症综合征:此综合征是指一系列的遗传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发作,机体内炎症小体(多聚体蛋白复合物)的突变对人体感知到的危险信号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了炎性肽的持续表达(例如白细胞介素-1)。其中许多儿童除关节痛和眼疾外,还患有寒冷引发的荨麻疹;有些患儿患有更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淀粉样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该病可能是一大类疾病,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是( 相对于 Muckle-Wells 综合征)临床上严重程度最低的疾病,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 (neonatal onset multi inflammatory disease, NOMID) 是最严重的疾病。

物理原因(物理性荨麻疹):

多种物理因素可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质释放。例如:

  • 水(水源性)

  • 核心体温升高,例如运动或出现情绪波动(胆碱能性)

  • 寒冷,例如在冷水中游泳或暴露于冷风中

  • 热环境,例如热水澡

  • 压力,例如坐、躺、穿着紧身衣物(延迟性压力)

  • 皮肤受压或轻微外伤(皮肤划痕症)

  • 运动(胆碱能性或运动诱导性)

  • 阳光(日光性)

  • 使用振动工具(振动性)。

荨麻疹的其他病因包括:

  • 血清病:机体对外源性抗原(例如药物和抗毒素)产生反应而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可能会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此病可能导致荨麻疹皮疹,并且伴有发热、关节炎/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的全身性症状。尽管这种疾病与荨麻疹具有相关性,但通常不将它归为荨麻疹的亚型,而是将其考虑作为一项鉴别诊断。

  • 与孕激素相关的荨麻疹:接受激素治疗的女性可能出现荨麻疹或者基础荨麻疹的病情加重。也可能在一些患者月经周期期间发生。

  • 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和其他器官中可能存在异常多的肥大细胞。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荨麻疹和潮红,包括严重过敏反应。初始荨麻疹消退后,色素过度沉着的区域会持续存在。

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急性荨麻疹发展成为慢性荨麻疹的唯一标准是皮肤病存在的持续时间超过 6 周。这意味着任何持续 6 周的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都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 感染因素:肝炎、EB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 (CMV) 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有关。无论是否接受治疗,大多数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均会在 6 周内消退,并且更有可能与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相关。

  • 食物:大多数食物过敏在摄入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因此,患者要知道如何避免它们。在极少数情况下,食物抗原可能隐藏在加工食物中(例如大豆),患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摄入,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 药物:在罕见的病例中,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可能由持续摄入某些药物/补充剂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引起,或者可能会在没有替代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发生。

  • 乳胶:用于多种材料中;在极少数情况下,长期接触乳胶可能会导致慢性荨麻疹。

  • 全身性疾病:可能长期隐匿并且为亚临床型。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可能是这些疾病的早期表现。

  • 物理性荨麻疹:是急性和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的常见病因。

  • 肥大细胞增生症:与肥大细胞增生症相关的荨麻疹通常是慢性的,因为潜在疾病通常是持续性的。

  • 黄体酮相关:荨麻疹可能是慢性的,但症状通常会随着激素水平波动而时好时坏。

健康状况良好且无可识别触发因素人群的慢性荨麻疹

对于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正常(例如,无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且无可识别触发因素的患者,超过 90% 的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是特发性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IU)。其中,高达半数的患者可能具有抗 IgE 受体抗体,从而导致肥大细胞介质的慢性释放。[8][9][10] 这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史或个人史有关(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白癜风、恶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斑秃),但此病也可能在无 IgE 受体抗体的情况下发生。[11] 这些患者是否具有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转化的高风险还尚未确定,但似乎可能性不高。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