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在巴贝虫病流行区旅行或居住,接触过肩突硬蜱蜱虫,以及免疫抑制或无脾脏。

其他诊断因素

全身症状

在巴贝虫病感染期间,疲劳、发热、寒战、肌痛、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和腹痛均有报告,这些症状的发生频率不同。

发热

症状出现一周内可能伴有持续或间歇性发热。

最常见的体格检查发现之一。

黄疸

可能通过体格检查发现。

肝脾肿大

可能通过体格检查发现。

瘀点、指甲下裂片形出血或瘀斑

体格检查偶可发现,说明可能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深色尿

体格检查偶可发现,说明可能有溶血。

危险因素

该病流行区的居民或旅客

在美国,绝大多数病例是巴贝虫病流行区居民或旅客。疾病通过硬蜱属蜱虫叮咬传播,具有地理分布特异性。

该病流行区包括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北端。[6]

该病流行区居民血清学阳性率高达 10%。[10]

接触肩突硬蜱蜱虫

肩突硬蜱鹿蜱传播田鼠巴贝虫以及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蜱虫附着时间越长,疾病传播风险越大,因此,及时将蜱虫移去可有效预防疾病传播。

大约三分之一巴贝虫病患者回忆起曾被蜱虫叮咬过。[5]因此,有蜱虫叮咬史有助于诊断,但是未知是否有蜱虫叮咬史不能用于排除疾病。

无脾

曾接受过脾脏摘除手术或具有无功能性脾脏患者临床感染和患严重或持久疾病的风险较高。

9 位患者中有 3 位 (33%) 因输血引起巴贝虫病而死亡[12]而 34 位患者中有 11 位 (32%) 因重度巴贝虫病住院[5]之前接受过脾脏切除手术。另一项研究发现,14 位病情复发或迁延不愈的患者中,有 10 位无脾脏 (71%)。[22]

免疫抑制

临床感染更常见于免疫抑制(无论是由于 HIV 感染还是药物诱导)的患者。

免疫抑制也会增加病情严重或迁延不愈的风险。[22]免疫抑制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寄生虫血症的峰值更高,巴贝虫病导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更高。[22]

一项对免疫抑制患者的研究中,57% 的患者患有 B 细胞淋巴瘤,且接受过利妥昔单抗单独治疗或其与高剂量皮质类固醇的联合治疗或进一步化疗;14 名患者中有 10 位患者无脾脏;1 名患者感染 HIV,且符合 AIDS 诊断标准,其 CD4+ 细胞计数 < 200。[22]

此外,据报告有一例病情严重的患者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曾接受过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23]

输血

血库并不会筛查巴贝虫病,但是据估计,该病流行区的输血传播风险为 0.17%/单位浓缩红细胞。[11]据估计,美国过去 30 年共报告了 70 例因输血而引起的疾病传播,多数发生于过去 10 年。许多供血者和受血者都不是巴贝虫病流行区的居民,但是供血者在献血前数周或数月曾去过该病流行区。[12]这突出说明了许多感染患者长期无症状性寄生虫血症的重要影响。[13][14]

年龄 > 50 岁

虽然所有年龄组似乎受感染几率相等,但是临床感染更常见于老年患者。多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年龄 > 50 岁,当然,也有非常年轻患者也病情严重的报告。

莱姆病

临床感染更常见于并发莱姆病的患者。该病通过鹿蜱(肩突硬蜱)叮咬传播,其传播媒介与田鼠巴贝虫相同。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临床感染更常见于并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该病通过鹿蜱(肩突硬蜱)叮咬传播,其传播媒介与田鼠巴贝虫相同。

妊娠期母体感染

有关于先天性感染的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可能发生胎盘传播感染。[1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